2025-08-11 16:16:22
引言:
近期,一位朋友向我咨询:他在案件中已胜诉,但被执行人是一家公司,而该公司在判决生效后已完成注销。注销过程中,公司股东出具了承诺书,声明该笔债务由其个人承担。他问我,是否可以直接申请法院将该股东追加为被执行人。
这一情形在执行实践中并不罕见,但很多当事人对法律程序存在误解,认为“有了承诺,就能直接追加执行”。事实上,情况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。
一、常见的情形类型
1、公司先行注销,债务尚未清偿。
法院判决公司承担还款义务,但公司在履行前注销。在注销前或注销时,股东、实际控制人或其他关联方,向债权人或法院出具书面或口头承诺,表示由其个人承担债务。
2、注销环节的工商承诺。
办理市场监管部门注销手续时,有股东提交承诺书,声明“债务已清偿或由本人承担”。此类承诺往往作为工商程序文件提交,但在执行阶段,其法律效力与可执行性仍存争议。
3、执行阶段的和解或承诺。
在执行程序中,第三人出面表示愿意代偿,债权人往往期待能够直接执行。但若承诺未形成生效法律文书,强制执行存在程序障碍。
二、法律上的关键问题
1、承诺的法律性质。
第三人承担债务的承诺,可能构成债务加入(即作为担保人或连带责任人)、债务承担(经债权人同意由第三人替代原债务人)或股东的清算责任(公司注销时未清偿债务,股东在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)。性质不同,处理路径就不同。
2、承诺并不必然直接生效。
即便承诺符合《民法典》《担保法》的相关规定,例如具备书面担保合同的形式,债权人仍需通过诉讼程序取得生效裁判,方可在执行中适用。若仅为单方承诺或工商备案文件,法院在执行阶段直接变更、追加的依据不足。
3、变更或追加的条件。
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、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》明确:追加被执行人,应当有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其责任,或法律明确规定其直接承担责任。仅凭承诺书而无其他法律依据的,法院一般会建议债权人另行起诉。
三、案例分析
某公司因工程款纠纷被判支付200万元。判决生效后,公司启动注销程序。注销时,法定代表人兼股东向工商部门提交了承诺书,表示“公司债务由我个人承担”。债权人申请执行时,发现公司已注销,遂申请追加该股东为被执行人。
法院审查认为:
承诺书未列明具体债务范围和金额,亦未经债权人确认;现有生效判决仅明确公司为义务主体;法律并无直接规定该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。故裁定驳回追加申请,并告知债权人另案起诉承诺人。
四、实务建议
对债权人而言:
-1、务必在承诺阶段签署书面协议,明确责任方式和范围。
-2、尽量在执行程序中促成法院出具调解书,将第三人的责任纳入生效法律文书,从源头解决执行障碍。
-3、密切关注公司注销公告期,及时提出异议或申请追加,防止债务逃避。
对承诺人而言:
-1、审慎作出承诺,避免因一纸承诺在日后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。
-2、限定承诺责任范围及条件,防止无限责任风险。
-3、在债务金额和性质未核实前,不宜轻率承诺。
律师解析:
第三人在被执行人注销时承诺承担责任,从表面上看是积极配合执行,但从法律程序角度,并不必然导致其直接被追加为被执行人。能否追加,取决于承诺是否已经通过生效法律文书确认,或是否符合法律直接规定的责任情形。债权人和承诺人均应在承诺阶段谨慎处理,以免日后陷入不必要的诉讼与执行困境。
北京执诺律师事务所 (简称“执诺律所”)成立于2008年 ,执诺全球总部坐落于北京市国贸CBD核心商圈富尔大厦33层,紧邻中央电视台。17年来执诺专注于商事争议解决、境内外非诉业务、重大疑难案件、刑事经济犯罪、职务犯罪、大标的执行案件等领域,现已成为业内优质的法律服务提供商。百余家遍布全球的海外办公室,2000余名海内外合作律师。律所秉承“诚信、创新、高效、负责”的服务原则,坚持“专业化、透明化、标准化”的发展理念,融合互联网、大数据,致力于打造“国际化、专业化、传媒化、定制化”的企业全方位风险防控精品律所。
联系方式